首页 > ag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Ag贵宾会官网|【荐读】致敬!老红军(第八期)

发布时间:2025-10-15 17:07:40    次浏览

梁福林再穿“军装”敬礼照相95岁老人流泪 梁福林1921年12月出生籍贯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1935.3-1937.4红军一军团二营八连连部勤务员1937.4-1938.1 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勤务员1938.9-1942.3 黄河支队电线班架线员1942.3-1943.4 冀鲁豫军区十一分区特务连战士1943.4-1944.11 冀鲁豫军区十一分区骑兵连战士1944.11-1947.7 冀鲁豫军区九分区骑兵连战士1947.7-1948.5 七纵队队部架线班副班长1948.5-1949.4 一纵队直属工兵连上士1949.4-1950.2 十六军四十六师供给处筹粮员1950.2-1951.7 十六军随校文化营二中队学员1951.7-1952.3 十六军四十六师后勤处运输科工作员1952.3-1952.8 十六军四十六师后勤处财务科科员1952.8-1956.1 十六军四十六师后勤处仓库保管员1956.1-1982.5 辽宁省锦州市义县酒厂车间主任1982.5 离休14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红军一军团二营八连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任勤务员;在冀鲁豫军区11军分区当骑兵连战士;在16军46师当财务科员;曾经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等;解放初期,在云贵地区参与剿匪。这是锦州义县95岁老红军梁福林参军经历的缩影。虽然在部队担任勤务员、电台架线员一类后方的工作,没有太多的惨烈战斗的经历,但是一样磨炼出他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红军本质。在教育子女时,他严格要求,不允许子女通过自己走“后门”,在他的教育下,4位子女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兢兢业业,工作出色。穿上“军装”拍照时,老人眼里带泪。由于老人年事已高,记忆力衰退,只能通过一些手势和简单的词语进行沟通,采访过程中主要由其儿子讲述经历。挪步费劲儿听军中口号就“有劲儿”“一二一,一二一,立——定!”在梁福林的家门前还未等进门,记者便听见屋内传来了这样一声声的口号。敲开房门,梁福林的小儿子梁晓义将记者让进室内。梁晓义讲,父亲已经95岁高龄,记忆力有些衰退,只能通过一些手势和大声地说简单的词语沟通,以前的事情,父亲已经记不起来了,但是身体还不错,能在别人的搀扶下行走。“刚才我父亲在椅子上要到沙发去休息,我把他扶起来后,却不迈脚,我就喊‘一二一’的号子,我父亲现在几乎什么都想不起来了,但是唯独这个号子,他记得非常清楚,每次我一喊,他都会随着节奏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梁晓义说罢,继续喊着口号,扶着老父缓步移向沙发,梁福林步幅很小,但却非常坚实有力,随着“立定”两个字出口,老人的右脚站定,左脚稍稍抬起向右脚并拢落下,曾经简单的动作,现在完成起来已经有些吃力,从中依稀可见老人当年在部队的风采。梁福林在沙发落座,气色不错,十分有精神,体型偏瘦,曾经一米八几的个头儿如今已经显得矮了很多,头顶留着极短的稀松白发,皱纹布满了面庞,几处“老年斑”,褶皱的双手显示沧桑岁月在老人身上留下的痕迹。虽然有沙发靠背,但是老人仍旧直立端坐,一双眼睛明亮有神。给电台铺设电线鞋子都跑丢了梁晓义说,前几天,老人原来单位组织爱国教育,做了一些红军时期的“军装”,也给他父亲做了一套,送来时,父亲穿上很高兴。听说记者要给老人照相,梁晓义取来衣服给老人换上。几分钟后,梁福林穿好了这身“军装”,戴着一顶嵌着红色五角星的帽子坐在椅子上,梁晓义蹲在地上给老父亲缠绑腿,原本有些驼背的梁福林顿时挺直了腰板,目视前方,一位英姿飒爽的“战士”再次出现在面前。在记者端起相机时,梁福林缓缓地抬起右手,十分吃力地并拢右手的手指,指向眉宇间,颤抖地做了一个军礼!这时儿媳郝艳菊拿出张纸巾来到老人面前,轻轻地擦拭梁福林的眼角,记者发现,梁福林嘴唇微微抖动,双眼已经流下了两行热泪。梁晓义讲,父亲因为在部队的兵种原因,并没有多少在前线奋勇杀敌的经历,多是在后方做些勤务,还有就是给电台架设电线,虽然是在后方没有与敌人正面交锋,但是梁福林一样将自己的工作视为战场。有一次在战斗打响时,他负责铺设电线,结果他一边摇电线盒子,一边奋力奔跑,结果在铺完电线后,发现一只脚的鞋都跑丢了,自己竟然还不知道。最爱看战争题材电视梁福林的老伴儿在20年前已经去世,他现在与小儿子梁晓义住在一处,每日大概9时左右起床。儿媳郝艳菊会给他准备一杯蜂王浆水,一杯冲了鸡蛋的牛奶,几块蛋糕。老人胃口还不错,基本都能吃光,午餐和晚餐喜欢吃面食,馒头面条几乎天天吃,因为是山西人,前些年每顿饭都吃些醋,现在牙口不好,醋也就不怎吃了。前几年,梁福林还能下楼溜达,白天在室外晒晒太阳,到小广场转悠转悠,去茶馆喝喝茶,唠唠嗑,现在基本都是在家活动。梁晓义说,前些年父亲患了脑血栓,去医院治疗过,现在基本记不住事了,每日早餐过后习惯把电视打开,让老人看看热闹,“早些年在父亲记忆力好的时候,非常爱看战争题材的电视,每当看到击毙日寇的场面都会热血沸腾,一边看一边说,这日本鬼子太坏,打死这些小日本!”受父亲影响 俩儿子都参军梁福林膝下有两儿两女,大儿子和二女儿在义县粮库工作,大女儿在葫芦岛船厂,小儿子在义县火车站工作。梁晓义说:“父亲对我们几个要求很严,上学的时候要求我们不能打架,即便有理也不行,只要是打架,回家肯定挨打,骂人也不行,父亲常说,做人要诚实,绝对不能撒谎。”梁晓义年少时相对于大哥来说要顽皮一些,有时候也不听父亲的教诲。他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因为自己心爱的木制玩具被人借走没有归还,他去讨要,结果还回来时,他发现玩具已经坏掉,于是和小朋友理论,结果对方称原来就是这样,梁晓气不过,与小朋友扭打在一起,最终被他压在身下的小朋友终于承认了错误。梁晓义回到家,一进门,父亲梁福林便发现他脸上有一道道被抓伤的红印,于是就问他是怎么回事,梁晓义将原因说了一遍,因为制服了小朋友,他原本以为父亲能够夸奖他一番,结果他父亲抄起鸡毛掸子,照着他的屁股就是一顿猛抽,父亲再一次对他说:“不管什么原因,你在外面打架就不行!”经过这次印象深刻的挨揍,梁晓义从此后没再打过一回架。回想起往事,梁晓义说道,是父亲的话,让他养成了大气豁达的性格,也正是因为自己的这个性格,使得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结交了很多朋友,受益匪浅。在父亲的影响下,梁晓义与哥哥都参军进入部队生活,梁晓义当了5年兵,他说,1984年底,当时他16岁,正要进入社会工作,但是父亲却执意要让他去部队锻炼,结果拗不过老人,他去吉林通化父亲曾经效力过的部队参军,一去就是5年,在开始的阶段,他感到部队生活太苦,和父亲要求调回到本地,结果被梁福林一口回绝:“不行,绝对不能从我这走后门!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梁晓义就在部队踏踏实实地当了5年兵,而后回到义县工作,对此他也非常感谢父亲的决定,部队的生活对于他来说也是一笔财富,养成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毅的品质。薛立光树叶当粮 跟董存瑞一起参加隆化战役 薛立光男,汉族,1919年生于山西省中阳县。1936年1月 加入红一方面军,当勤务员,因为认识字,1937年到红一军团学测绘。“卢沟桥事变”后 任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测绘员。1945年 调到冀东军区做侦查参谋。解放战争时期,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三军团司令部做参谋。转业后调入营口港务局工作,1979年离休。主要参加的战役:隆化战役、塔山阻击战、平津战役,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7岁时,天天给地主种地还要饿着肚子,他毅然决然加入红军。时隔80年,已经97岁高龄的薛立光虽然语言表达能力已经大不如从前,但每讲到激动处还会潸然泪下。没有吃的,树叶熬水就是一锅最美味的食物;一双鞋补了十几层补丁仍然不舍得扔。“当时就有一个信念,打胜仗,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以后再也没有战争。”为了能为战友争取时间,他们用刺刀钢盔挖战壕,而这一挖就是一个星期,每天只能睡上两三个小时……红军路过 三个长工放下锄头去当兵1919年,薛立光出生在山西省中阳县三交镇平头村的一个贫农家庭。从出生起,他的命运就像被老天安排好了一样,要像父母一样给地主家做长工,换取粮食吃。可是即便天天干活儿,都不知道吃撑是一种什么感觉,“当时做梦都想能吃顿饱饭,可是梦醒后,还得饿着肚子继续干活儿。”1936年的正月十五那天,17岁的薛立光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了,一起给地主干活儿的三个长工看见石楼县红军正在招兵。“当时我们就像看见了救命恩人,以后再也不用给地主干活儿了,可以吃饱饭,自己种地当主人了。”当时薛立光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吃饱饭。很快,薛立光成为红军的一员,因为年龄小,他被安排给连长做勤务兵。随后,部队东渡黄河北上奔甘肃宁夏。这一路,薛立光经历了太多变故,他也由一个小孩子成长为一名战士。至今薛立光还记得第一次看见电灯时的场景。当时他们攻入阎锡山旧宅,夜幕降临,其他房间都灯火通明,唯独薛立光他们住的房间一片漆黑,最后还是一位老兵告诉他们按一个开关屋里就亮了。当灯亮那一刻,他们十多个人围着电灯转了好几圈,“当时感觉特别神奇,不用点火灯就亮了。”至今,提起这件事薛立光还想笑。测绘遭日军扫荡 四五十位战友牺牲1945年,日军疯狂进行扫荡,“几乎是一年一次”,可是1945年这次让薛立光记忆犹新。当时,薛立光所在部队冀东军区正好在河北省平山县蛟潭庄镇,由于他从事的是测绘,也就是调查当地地形、路线,给部队提供正确的行走路线。日军扫荡时,薛立光正和战友们测绘前方地形,而前方就是一个小山,可以有石缝躲避,大家开始分散开来四处找石缝,“后面的几个战友距离我也就100米,当我藏到石缝后一回头,刚好有个炸弹打下来,那几名战友不幸被炸弹击中……”说着,年岁已高的薛立光掉下了眼泪。当日军走后,分散开的部队慢慢聚合,清点人数,有四五十名战友被日军击中牺牲了,还有一部分失联,战友们开始挨着石缝找幸存者,“当时不敢喊,怕日军听到再次进行扫荡,只能挨个石缝找幸存的战友。”最终,他们含着泪将牺牲的战友掩埋在了山上,大家发誓一定要替战友报仇。由于薛立光年岁已高,发音有些吃力,很多讲述都是儿子帮忙翻译过来,而每次遇到儿子翻译不对时,薛立光都会用力喊几声,以表示不是这么回事。儿子都会耐心听老人再说一遍,当儿子理解对了时,老人脸上会露出笑容。太缺子弹 敌人距离30米时才开火“当时我军的情况是不缺枪,就缺子弹”,为了省子弹,只有在敌人距离30米时,机关枪才齐开火。“敌人没走近时我们就藏到战壕里,一吹号后大家齐开火,就看前方敌人倒下一片。”薛立光回忆到,“甚至在一些特殊的地理位置,我们会搬石头砸敌人,我就亲眼目睹战友砸死过日本鬼子。”在塔山阻击战中,薛立光介绍,他们的司令员还抓住了敌军的一个团长。当时敌军团长到我军方向来侦察地形,正巧被我军司令员抓获,“很快,敌军团长就交代了敌军的攻势情况及设防、兵力情况,也为我军取得胜利开了个好头。”“三光”政策下 吃树叶喝泥水是常事薛立光回忆,当年抗战时期最困难的一年,日本鬼子实行“三光”政策,抗日根据地只能吃到黑豆、树叶和野菜,“当时吃树叶成常事,树叶熬水喝,第一次喝难喝,但饿啊,吃着吃着也就习惯了,但吃完不消化,很多人都好几天不排大便。在这种艰苦的时刻,军民关系依旧很好,八路军摘这棵树的叶子吃,另一棵树上的叶子肯定要给老百姓留下。”为了减少伤亡,薛立光回忆,他们都在深山中和日军打游击战,“打完就跑,让日本鬼子找不到我们具体位置。”而在行军打仗过程中喝泥水也是常事。“有一次,我们被日军撵了好久,等彻底安全了,在深山中也没有水,刚好下完雨,有的战士渴得不行了,用手捧起一捧泥水就喝下了,还有的直接趴在泥坑里喝。”百姓往部队车上扔吃的 战士们哭了薛立光已经记不清具体是哪年了,只记得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他们部队到达太原,当地的百姓特别热情,纷纷把月饼往部队车上扔,“当时和电视上演的差不多,百姓非常欢迎我们,不但给我做吃的、穿的,有的老乡还给我们拿被褥。”“当时真的很感动,我们都是十多岁就离家参军,乡亲们一热情,就像是见到了自己的父母姐妹,不少战友都偷偷流眼泪。”薛立光回忆。而部队为了不拖累百姓,也经常是一件衣服补了又补,一双鞋补个十几层补丁都舍不得扔,“当时我有一双鞋补了十二层补丁了,我刚想扔,一个战友说给我吧,扔了太可惜,补补还能穿,”薛立光深受感动,从此,只要鞋底没坏鞋就会一直补下去,“因为经常走山路,一双鞋穿不了几天就坏了。”当时在当地有一首歌特别流行,至今薛立光还能唱出几句,“南军北军都不信,专门相信八路军”。薛立光告诉记者,当时还有很多歌谣,这首歌也还有很多句,但由于岁数大都记不太清了。隆化战役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1948年,薛立光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团司令部任参谋,当时司令部设在了赤峰,部队要北进解放东北。虽然隆化战役,薛立光并没到前线与敌人厮杀战斗,可是对于这次战役,薛立光还是历历在目。1948年5月25日凌晨,天还没亮,阵地上一片寂静,战士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总攻信号,此时,薛立光的心也是悬着,“当时我是侦查参谋,也就是替部队侦查前方地形的,当时苔山地形险峻,夺下隆化对整个战役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我也知道这个地方易守难攻。”随着三颗信号弹腾空而起,我军强大的炮火把敌军火力压下去了,在硝烟弥漫、烈火滚滚中,苔山顶峰的砖塔被我军的大炮轰倒,炮楼也被打掉了,不一会儿,胜利的红旗就插上了苔山的顶峰。“后来董存瑞炸碉堡壮烈牺牲的事情,也是在事后才知道的,当时全军都轰动了,都在学习他这种精神。说心里话,很敬佩,当时真的把战友情看的比自己命重要。”薛立光回忆。塔山阻击战时用刺刀钢盔挖战壕而对于参加过大大小小几十场战役的薛立光来说,塔山阻击战是他体会最深的一次。1948年夏秋,战局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北97%的土地面积和86%的人口获得解放,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发展到100余万人,装备改善,士气高涨。薛立光所在部队驻扎在四方台。第一次,部队将主战场安排在当地的一个山坡上,可是司令员过来巡视地形时发现主战场放在山坡上不对,“当时司令员说不能安排在山梁上,得往前走,这个地方双方交火后,就是挨炮弹的地方。”所以部队把主战场前移,可是前方并无工事,而且战役马上就要开始,又不能大动工程让国民党军队察觉,只能建一个临时战壕。由于没有铁锹等工具,战士们就用刺刀和钢盔一点点挖战壕,“用刺刀挖出一个小坑,用钢盔往外掏土,来不及时就用手刨,”就这样,大家一干就是7天。为了能以最快时间挖好战壕,战士们几乎不睡觉,每天只休息两三个小时。困了就在战壕里打个盹,最终,大家挖出了一个能把人藏住的临时战壕。在部队找到了爱情 64年后仍恩爱相守薛立光和妻子管晶相识于1951年,当时薛立光已经32岁,由于一直跟随部队东奔西走,婚姻大事被耽搁了下来,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在部队医院工作的管晶。虽然两人年龄相差7岁,但很快坠入爱河。“当时也不懂现在人这些浪漫事,只想着两个人真心过日子。不过当时他还是很帅的。”已经90岁高龄的管晶笑着说,还给记者找出两人以前的合影。1952年两人领证结婚,到现在已经64年了,虽然没有玫瑰花、烛光晚餐的浪漫,但两位老人已经走入钻石婚。“婚姻不是儿戏,双方都得珍惜,如果没有老伴的照顾,我也不会活得这么好!”看着老伴,说出这些话的薛立光还是有些不好意思。老两口每天一起运动一起看电视,由于耳朵都有点儿背,有时会听错对方意思闹出笑话,两人反应过来会捧腹大笑。闲暇时还会拿出老照片回忆一下过去。由于老两口都是军人出身,每晚都看海峡两岸相关的新闻,“还是党的政策好,让我们晚年幸福!还能吃得饱饱的,不用饿肚子。孩子你太瘦了,饿肚子可不行!”临走时,老人笑着告诉记者。来源:辽沈晚报